你对历史上的张学良功与过、对与错的总结是什么?
张学良将军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位风云人物,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讲:张学良的功大于过,他是一位有良心、有爱国报国之心的军人,是“千古功巨”。
先说说他的过。张学良在其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成为新的“东北王”,人称少帅,统领东北30万大军。但在九一八事变中,面对日军入侵,炮轰北大营,他率领的东北军一枪未放,丢失了东北,使东北三省沦陷长达14年之久,人民饱受日军欺凌、压迫和统治,因此他也背负“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当然,现在也有人说“不抵抗”的命令是蒋介石下达的,张学良是替蒋“背黑锅”。不管怎么说,丢失东北是事实,何况还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呢?
再说说他的功。他的东北易帜,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了统一。为此,蒋介石很感激他,又是结拜兄弟,又是任命他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然他最辉煌的就是发动了“西安事变”。张学良的思想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一开始,他是坚决剿共的,但在与红军打了几仗后,损兵折将,他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开始怀疑,为什么红军屡剿不灭,反而越剿越多,越来越壮大?后来他找到杜重远,阅读了共产党的《八一宣言》,他的思想开始转变,杜重远又推荐共产党人刘鼎为他的私人秘书。后来在多方的努力下,周恩来在延安和他进行了秘密会见,双方交换了意见和对时局的看法,他对共产党、红军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在后来的谈话中曾说:周恩来是一个伟人。
1936年12月,蒋介石来西安督战,在屡次进谏无效后,他与杨虎城实行了“兵谏”,扣压了蒋介石,后来在周恩来、博古、叶剑英与南京蒋介石的代表宋美龄、宋子文和张、杨两位将军的共同协商下,达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没有西安事变,就没有国共第二次合作,也就不可能实现国共携手、共同抗战,从这一点上讲,张、杨两将军是中华民族约千古功臣,永载史册。
张学良在我国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作为北洋政府时期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儿子,在日本人密谋杀害张作霖后,子承父业,成为不折不扣的“东北王”,到后期的东北易帜,投诚国民政府,杀常杨,“九一八”事变,以及西安事变,张学良有功也有过,张学良虽然没有成功抵抗日军防守东北,但是极力促成了西安事变,使全国统一,共抗外敌。不能说功大于过,也不能说过大于工,在当时的大历史环境下,这一切的发展都是朝向了最好的方向。
一.东北易帜
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全境归顺国民政府。可以说东北易帜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阶段性胜利,标志北洋政府时期完全结束,国民政府时期开始,张学良可以说还是非常的识大局,深知全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没有通过流血牺牲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家族权利。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当时对抗国民政府,奉系军溃败只是早晚之事,张学良求自保而投诚,很大一部分保全了自己的实力。
二.杀常、杨
张作霖时期,杨宇霆,常荫槐都是东北的重要官员,其中常荫槐更是黑龙江省省长,张作霖被日本人谋杀后,杨宇霆与常荫槐密谋架空张学良,称霸东北,被张学良一怒之下击毙。但事实上,杨宇霆,常荫槐不只是想简单的架空张学良,杨宇霆,常荫槐都是亲日分子,力图向日军贡献东北以求自保,但被张学良击毙后,很大程度的捣毁了当时亲日分子的野心。
三.“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本人也曾万分自责,早在张作霖时期,对待日军就采取了能忍则忍。在晚起谈到“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表示“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也是没把日本的情形看明白。。。。”张学良本人确实没想到日本人会发动侵华战争,其实日本很多方面早已显示出其野心,而这次的张学良的处理就导致了全东北的沦陷, 张学良曾回忆说,当时关东军士兵天天在街上找东北军士兵挑衅。看到东北军士兵扛着带刺刀的步枪,日本兵就过去在刺刀上划火柴点烟。而东北军士兵也不含糊,你敢在老子刺刀上划火柴,老子就捅你一刀。所以,这种挑衅经常演变为数人甚至上百人的斗殴,常常出人命。张学良说:“遇到这种事,我们就尽量低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四.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可以说是张学良,杨虎城一手筹划。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大肆进攻共产革命区,屠杀共产党人,日军趁内乱时期,攻占了我国很大面积国土,国难当头。张学良囚禁蒋介石要求其和解,统一全国人民力量共同抗敌,但是张学良仍陪同蒋介石一同返回重庆之后便被囚禁,张学良也深知此去将不复还,可以看出张学良为了革命事业早已将生命置之度外。此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作战,共产党游击战术,从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战。也许现在很多人会说,当时如果没有张学良,现在的中国会好的太多了,这样说的话那就打错特错了,如果国民党继续统治的话,那现在的中国就会变成一个大号的印度,等级阶级非常严重,而且,对于美国而言,肯定不会放任一个国土和自己相似,人口数倍于自己的大国出现,结果将无异于伊拉克。
关于张学良在历史上的评价我的观点是功过相抵,甚至过大于功。
《左传》提出评价一个人的最高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我们以此标准来回顾一下张学良的一生经历:
首先,从立德的角度,张学良少年得志,风流倜傥,酗酒,并染上了吸大烟的毛病。立德方面,张学良应该称不上榜样。
其次,从立功的角度,张学良曾经讲过:“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历数张学良生命中的几件大事:
一是东北易帜,挫败了日本企图策动东北独立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这个没什么争议。
二是“九一八事变”,命令东北军不抵抗,很短时间内丢失了东三省。关于当时是谁命令东北军不抵抗的,之前一直说是蒋介石的命令,但在1990年,张学良在与历史学家唐德刚的谈话中,对此作出回应说: 关于 “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我要郑重地声明……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误判形势,不放一枪,将100多万国土拱手相让,使三千万东北同胞成为亡国奴,这个过太大了。然而,我们之前只知道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对这个事情并不知道。
三是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这个也没有太大争议,张学良是千古功臣。西安事变促成结束了国共内战,达成了全民族统一抗战。
最后,从立言的角度,张学良晚年做了“口述历史”,为后世了解那段历史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刘大年: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是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谏”,是只有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民族大义为重。
刘大年:
刘大年,历史学家。1936年肄业于长沙湖南国学专修学校。1938年8月间到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毕业。抗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在冀西和冀南抗日根据地工作。以后长期生活、斗争在河北平原和太行山上。1939年起,先后任冀西专区行政干部学校教导主任、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行署宣传科长、教育科长,冀南抗战学院、政治学校教员,北方大学工学院副主任,北方大学、华北大学历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副局长、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 jubao-mail@foxmail.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