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次约在23CM
现代一尺为十寸。不同时期一尺长度不同。
在战国时期,一尺大约就是23厘米左右,七尺男儿也就是161厘米,也就相当于现在社会一个普通女生的身高。
古代“尺”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e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
*古代的长度单位
古代的长度单位:肘、虎口、掌。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1、黍:
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二黍许”,即“二分左右”。*为一寸。《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2、寻:
1寻=8尺=6,与"步"接近。"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
3、仞:又写作“轫”。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1仞=周制8尺(约合),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
4、咫:
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5、扶:
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
6、庹:
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1庹≈5市尺。
7、墨:
也等于5尺。1墨=1庹
8、步:
1步=1寻=2跬,
9、轨:
车子两轮间的距离。有定制,为古八尺。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1轨=。
10、匹:
四丈。绢以四丈为一匹。《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即“二丈”。
11、舍:
三十里。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三舍”即“九十里”。
尺的解释
是一种长度单位,*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英国有”英尺”。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1厘米等于10毫米,等于10000微米,等于10000000*,等于0.1分米,等于0.01米,等于0.00001千米。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 jubao-mail@foxmail.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