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的半边读什么?
没字的半边是“殳”字,读音为 [sh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击乐器,后成为兵器。
1.本义:一种用竹或木制成的,起撞击或前导作用的古代兵器
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周礼》
执殳而立于道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经·卫风·伯兮》
又如:殳仗(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2.秦书八体之一 。
如:殳书(古代刻于兵器或觚形物体上的文字);殳虫(秦书八体的殳书和虫书)
3.姓
殳[shū]姓,中国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二位门阀,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历史名人有清代才女殳默、孝子殳帮清等。
氵,shuǐ,同“水”。用作偏旁。俗称“三点水”。
殳,shū,是先秦时代一种著名的古代车战兵器,历代典籍多有记载,是我国古代一种打击型兵器不但用来防身自卫还是装备军队的重要实战兵器,一般认为殳是由原始社会中狩猎用的竹木棍棒发展而成。
出现在春秋晚期,南方江淮流域的楚、蔡等国的一种兼有砸击和刺杀两种功能的有刃铜殳,在3米多长的八棱形积竹柄顶端,装有一个青铜殳头,殳头刃部一般呈三棱矛状、锋利异常,可以刺杀;?部厚重,带有尖刺或饰以浮雕纹饰,可以砸击。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还套装有第二个带刺的铜箍,是一种很有威力的车战兵器。殳的金属首多为青铜制,可分有尖锋的实战用“锐殳”和无尖锋的仪仗用“晋殳”两类。殳主要用于车战,在两军车马交错冲撞时使其分开,故有棱而无刃。
殳[shū]
汉语汉字
殳(拼音:shū)是汉语三级通用规范汉字[1]。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锤棒一类的器具。殳的本义一般认为是一种兵器,无刃,有棱,主要是撞击用。
殳是汉字部首之一,序号:92。用“殳”作意符的字大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殴、杀、毁。
没的右半边读:殳[shū],
基本释义:1.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2.姓。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 jubao-mail@foxmail.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