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库 > 戴安澜的老婆是谁?戴安澜的子女后人现状如何

戴安澜的老婆是谁?戴安澜的子女后人现状如何

  • 南巷清风
  • 2024-01-14 21:11:01
精选回答

戴安澜,著名的爱国将领,1942年5月26日,在缅北茅邦村以身殉国。本文为大家揭秘戴安澜老婆是谁?戴安澜子女现状如何?

1904年11月25日,戴安澜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少年时期刻苦读书,立志救国。但因为家境贫寒,缺吃少穿,青少年时代的他长得又瘦又小。1924年,他已经年满20岁,依然是一副单薄的身子板。此时南方,大革命的风潮涌动,有志青年纷纷奔赴广东省。戴安澜的祖叔公戴端甫早年追随孙中山,此时正在广东建国粤军第四师中任团长。他修书一封给家乡,将戴安澜等叔侄四人都招到广东参加革命。

这时,黄埔军校第一期正在招生,戴安澜准备去应考,他的文化水平在当时来讲是很不错的,当不费力。但是,麻烦的是身体,像菜豆芽一样。结果未能录取。在征得祖叔公的同意后,他到革命军中当了一年的二等兵。俗话说:当兵吃粮。到了部队,可以吃饱肚子了,加上他刻苦锻炼,身体很快壮起来。到1925年再考黄埔军校时,他名列前茅地考中了黄埔军校的第三期。

1926年,戴安澜从黄埔军校毕业,在北伐军司令部任副官连长。戴端甫便写信给戴安澜的父亲,让他把戴安澜从小订亲的王家姑娘接到广州完婚。王家姑娘也是个苦出身,裹了小脚,目不识丁。而此时的戴安澜身为北伐军的年轻军官,才俊风华,前途无量。若用世俗的眼光看,两人的地位和条件可谓天壤之别。但是,戴安澜没有这样想。1927年1月5日,他接纳了这位过门时连名字都没有的乡下姑娘,并给她起了第一个名字:荷心。何谓荷心?乃荷花之芯,花是香美的,但莲子芯是苦的。王家姑娘自幼吃了不少苦,一个没有文化的村姑嫁给一个连年征战的军人,还要准备吃苦。所以,戴安澜给妻子起名“荷心”。

荷心嫁给戴安澜后,一方面操持家务,一方面在戴安澜的帮助下,开始识字念书。荷心原本天资极佳,一年多的勤耕苦读,她居然能够独立地读书看报了。戴安澜非常高兴,1928年,他又给夫人起了第二个名字:荷馨。有了文化,苦就变成了甜,盛开的荷花既美且香!

同年,戴安澜随北伐军打到山东济南。5月3日,日军借口保护侨民,大开杀戒。戴安澜亲眼目睹无数军民惨遭屠杀,怒不可遏,从此种下了对日本强盗不共戴天的仇恨。不久,大儿子出生了,他给大儿子起名叫戴覆东,覆者,灭亡也,东,当然指的是东洋,即日本帝国主义。其意昭然若揭。其后,女儿降生,他赐名:藩篱,意在扎好篱笆,保卫家园。再后,次子、三子相继来到人世,戴安澜给他们起的名字依次是:靖东、澄东,其意不言而喻。

王荷馨一生人如其名。她不仅是贤妻良母,而且吃苦耐劳、深明大义。戴安澜将军殉国的时候,小儿子才几个月大,她遵照戴安澜的遗嘱,一手拉扯着孩子,一手把持着一个大家族的家务。那时戴家住在贵阳的花溪,全家老老少少有二三十口人,全靠她一人操持。赡养老人,教育子女,很不容易。全国解放后,他们家搬到了上海,住在同济新村,王荷馨担任了里弄调解员,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她总是能够协调得让大家满意。她善良诚恳,办事公平,工作出色,获得了“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

综上所述,戴安澜子女共四个,三男一女,那么他们的现状如何?

老大戴复东: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县人)。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同年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历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担任过同济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院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等职。现担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并任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1999年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老二女儿戴藩篱:上海政协委员。

老三戴靖东:原南京理工学院教授,现移居美国。

老四戴澄东:原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副主任。

以阅兵式壮军威,古今中外都如此。想知道古代兵哥哥接受检阅时穿成啥样吗?南京服饰史学者黄强为您揭开古代军戎礼服的神秘面纱。

唐朝竟有纸做的铠甲

黄强介绍,古代战争使用冷兵器,短兵相接,故将士们操练和上战场都身着铠甲。到了唐朝,国力鼎盛,军队的一部分戎服和铠甲开始从实用的功能中脱离出来,出现了众多以装饰为主的仪典服饰。据《唐六典》记载,唐代的铠甲有13种: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其中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木甲等铠甲是用丝绸等布料和一些皮料制成,这些铠甲开始用于礼仪性质的场所。

唐代还出现了非常特别的铠甲:纸甲。它是用多层纸叠粘在一起制成的甲衣,在分量上比青铜、铁制作的铠甲轻。“要注意的是,唐代的布甲、纸甲依然具有实用性和坚固性。”而且布甲、纸甲上绘有缠枝花卉、云形宝相图案,制造精美。

宋代华丽的“五色介胄”

黄强表示,宋代的军戎服饰分为两种,一种是实战铠甲,另一种是仪卫礼服。实战铠甲中,用铁制作的叫铁盔、铁铠、铁甲,组件较多。据记载全副盔甲有1825片甲叶,一副铠甲近50斤。还有用皮、纸制作的轻甲。

宋代仪卫礼服外表装饰非常华丽,被称之为“五色介胄”:用黄絁(粗帛)为面,用布作里子,用青绿色画成甲叶的纹样,并加红锦缘边,以青絁为下裙,红皮为络带。这种甲胄刚好到人的膝盖,前胸绘有人的面目,从背后至前胸缠以锦带,并且有五色彩装。《宋史·仪卫志》记载,宋代铠甲的颜色,有黄、青、朱、白、黑、金、银等色,仪仗用的绢甲色彩比唐代更加丰富。元丰后公服改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绿色。

明代出现“V”字领铠甲

黄强介绍,明代是重型铠甲和轻型铠甲地位交替的时期。重型铠甲不便于实战,逐渐被淘汰。另一种轻型甲——绵甲便应运而生。绵甲柔软、轻巧,在表面还缀有大量的铜甲泡和铁甲泡,轻便灵巧,蘸湿后还可以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明代的铠甲在设计、制作中也注意了时尚化。比如出现了潮味十足的‘V字领’、 ‘镂空式护耳’等时尚元素。”

明代很重视军事检阅和礼仪仪式,出现了专门的礼仪铠甲。检阅军队或进行礼仪展示时,从事仪卫活动的侍卫官戴凤翅盔、锁子甲;锦衣卫戴金盔甲;将军着红盔青甲、金盔甲、红皮盔戗金甲和描银甲等。将军、锦衣卫都腰悬金牌,持弓箭矢、佩刀,执金瓜、叉、枪。礼仪铠甲色彩鲜艳;兵器明亮锋利,在阳光下闪着金光、银光。

清八旗军队以服色命名

清代甲胄分为明甲、暗甲、铁甲和绵甲等几种。前三种属于带甲片的铠甲;后一种则是布面甲,以缝制厚实的布质纤维层为里,表面缀有甲泡,用来阻挡敌人射出的弓箭。 清代中后期,铠甲逐渐以绵甲为主,它用缎布做表面,因此颜色较多。早期的八旗以红、白、橘黄、蓝为基本色,配上相互错开的四色镶边,组成八旗服色,并根据服色确定旗名。

清代帝王除了有为御驾亲征提供保护的铠甲之外,也有专用于检阅的铠甲。清代前期帝王的铠甲实用性非常强,到了清代中后期,皇帝御驾亲征也只是形式上的亲征,更注重装饰性。故宫博物院保留着清代乾隆皇帝检阅时所穿的大阅甲:明黄缎绣五彩朵云金龙纹和海水江崖纹的绵大阅甲。此甲属于礼仪铠甲,甲的周身用了很多黄金材料,制作精美,突起的纹样具有浮雕的效果,彩云金龙等纹饰,彰显出皇帝的威严。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 jubao-mail@foxmail.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

最新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