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警察安全防护操作规程?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交通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安全防护工作,预防和减少执勤执法伤亡事故,保障交通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人身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拦截检查违法犯罪嫌疑车辆和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交通事故”),以及警务辅助人员协助交通警察履行前述职务时,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部、公安部《县级公安机关基本业务装备配备指导标准(试行)》《公安单警装备配备标准》《特种专业技术用车配置标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试行)》等规定,为交通警察、警务辅助人员和警用车辆配备符合相关标准的安全防护装备。
各地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技研究,推动在道路通行秩序管理、交通事故处理等工作中应用先进的安全防护技术、手段和装备设施。
第四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交通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安全防护教育培训,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同级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至少每季度、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至少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安全防护实战训练,重点讲授和训练风险评估意识、安全防护技能、人员协同配合、突发事件处置等内容,帮助交通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增强安全防护意识,提升安全防护技能。
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县级、设区的市或者相当于同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教育培训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对教育培训落实不到位、执勤执法伤亡事故多发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重点指导、挂牌督办,确保整改到位。
第五条 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安全防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政工、督察、法制、秩序管理、事故处理等部门应当密切协作,加强对落实安全防护规定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督促纠正和整改。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六条 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拦截检查违法犯罪嫌疑车辆和处理交通事故,应当按照规定穿着反光服,佩带多功能腰带、对讲机、执法记录仪、催泪喷射器、警棍、手铐,根据需要携带警绳、约束带等装备,夜间或者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还应当佩带挂肩警示灯、发光指挥棒、强光手电等主动发光装备。执行拦截检查违法犯罪嫌疑车辆等任务时,应当根据需要携带防弹(防刺)背心、防刺(防割)手套、防弹头盔、警械武器等装备。
警务辅助人员协助交通警察履行前款职务时应当穿着反光服,佩带多功能腰带、对讲机、执勤记录仪等装备和必要的防护装备,夜间或者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还应当佩带挂肩警示灯、发光指挥棒、强光手电等主动发光装备。
第七条 警用巡逻车应当配备符合相关标准的反光或者发光锥筒(以下简称“锥筒”)、停车示意牌、警戒带,以及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警示灯、灭火器、牵引绳、急救箱等装备。装备的数量根据辖区道路交通状况和执勤执法实际需要确定。执行拦截检查违法犯罪嫌疑车辆等任务时,应当根据需要携带破胎阻车器、防暴盾牌等装备。
交通事故勘查车应当配备现场勘查箱、现场照明作业设备、车辆闯入报警设备和锥筒、警戒带、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以及急救包、牵引绳、简易破拆工具等救援及其他必要装备。处置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交通事故时,参与处置的交通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应当携带和使用防化、防毒装备。
驾驶交通巡逻执法摩托车应当穿着、佩戴统一制式的骑行服、头盔、手套、靴子等骑行装备,配备警戒带、停车示意牌、便携式锥筒、发光指挥棒、急救包等装备。
第八条 交通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在执行任务前和任务结束后应当检查佩(携)带装备、使用车辆及车载装备,确保装备和车辆齐全良好,发现损坏或者因故障无法正常使用的,应当及时维修或者更换。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安全防护装备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装备的登记、检查、维护、保养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九条 驾驶警用车辆应当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做到安全、文明驾驶。
第十条 在道路上执勤、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拦截检查违法犯罪嫌疑车辆和处理交通事故时,应当遵循安全原则,进行形势评估,并按照本规定设置安全防护装备设施。撤除安全防护装备设施时,应当按照由近及远原则,根据所处道路位置,先撤除警戒区下游,再依次撤除警戒区中游、上游及预警区的交通标志和安全防护装备设施。特殊情形下,可以暂时中断交通,快速设置、撤除安全防护装备设施后及时恢复通行。
第十一条 在道路上执勤、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拦截检查违法犯罪嫌疑车辆和处理交通事故时,应当结合执法需求和地方实际安排警力,明确职责任务,并确定专人负责现场安全警戒。
交通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应当加强团队协作和分工配合,使用执法(执勤)记录仪对安全防护装备佩(携)带、使用和现场安全防护设置等情况进行记录。
第三章 道路执勤安全防护
第十二条 在道路上设置执勤点,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在高速公路上,应当选择在收费站、服务区、停车区设置执勤点。非紧急情况不得在行车道、路肩或者应急车道设置执勤点。
(二)在城市快速路上,优先选择在出入口或者匝道导流区内设置执勤点。在城市快速路以外的城市道路上,优先选择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或者有隔离设施的平直道路设置执勤点。
(三)在普通公路和其他公路上,应当选择能见度良好且有路肩可供车辆停放的安全地点,或者依托执法服务站等路外空旷场地设置执勤点。非紧急情况不得在同一执勤点同时对双向或者多向来车进行检查。
(四)避开急弯、陡坡、临水、临崖、隧道或者视线不良路段,遇雨、雪、雾、霾、冰冻等恶劣天气,非紧急情况不得设置执勤点。
第十三条 在道路上执勤需要临时停放警用车辆的,应当开启警灯、危险报警闪光灯,停放在距处置地点来车方向至少50米外的安全地点,必要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根据道路类型、通行条件及现场状况可以适当延长停放距离。
第十四条 设置执勤点时,应当按照由远及近原则,在来车方向连续使用警告、禁令、指示等交通标志设置预警区,连续使用锥筒和必要的交通标志等安全防护装备设施设置警戒区,引导车辆按指定方向行驶,锥筒最大间隔不得超过20米。在警戒区前端应当设置车辆闯入报警设备。
执勤点应当配备破胎器、阻车器等装备,必要时可以使用或者征用大型车辆、其他物体作为临时路障。在夜间或者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应当增设主动发光警示设施和现场照明作业设备。
第十五条 综合道路类型、通行条件、潜在风险等因素,执勤点安全防护区域设置分为五个等级:
(一)一级防护:在距执勤点来车方向1000米外开始设置预警区,300米外开始设置警戒区。
(二)二级防护:在距执勤点来车方向500米外开始设置预警区,200米外开始设置警戒区。
(三)三级防护:在距执勤点来车方向200米外开始设置预警区,100米外开始设置警戒区。
(四)四级防护:在距执勤点来车方向100米外开始设置安全防护区域和安全防护装备设施,预警区和警戒区长度根据实际条件确定。
(五)五级防护:在距执勤点来车方向50米外开始设置安全防护区域和安全防护装备设施,预警区和警戒区长度根据实际条件确定。
警戒区或者安全防护区域上游应当设置防撞掩体。警用车辆开启车载显示屏,可以使用警报器,并确定专人在重点点位负责警戒。
第十六条 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区执勤点适用四级防护。在夜间或者遇有雨、雪、雾、霾、冰冻等恶劣道路通行条件时适用三级防护,并根据服务区、停车区面积、形状及可用场地等实际条件划分区域。
需要将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引导至服务区、停车区,或实施管控分流时,适用一级防护。在夜间或者遇有雨、雪、雾、霾、冰冻等恶劣道路通行条件时,在一级防护基础上适当延长安全防护区域设置距离。
高速公路收费站广场执勤点适用三级防护。在夜间或者遇有雨、雪、雾、霾、冰冻等恶劣道路通行条件时适用二级防护。因工作需要或者受客观条件限制,可以在收费岛内开展工作,并适用四级或者五级防护。
第十七条 城市快速路、普通公路执勤点适用三级防护,城市快速路以外的城市道路执勤点适用四级防护。在夜间或者遇有雨、雪、雾、霾、冰冻等恶劣道路通行条件时,应当提高一个防护等级。
在全线最高设计时速未达40公里的普通公路上,或者在城市道路流量较大、车速较低路段,或者依托城市道路灯控路口设置执勤点时,可以降低一个防护等级,并适当采取缩小锥筒间距、压缩车道宽度、增设掩体等方式,保护执勤现场安全。
其他公路执勤点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四章 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和拦截检查违法犯罪嫌疑车辆安全防护
第十八条 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或者拦截检查违法犯罪嫌疑车辆时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按照第三章规定在执勤点设置安全防护。
(二)使用交通指挥手势或者指挥棒、停车示意牌,夜间或者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应当使用主动发光警示设施和现场照明作业设备。
(三)指挥车辆驾驶人靠路边停车、降下车窗、关闭发动机,站在驾驶室或者副驾驶室外侧有利于检查的安全位置。在车辆未关闭发动机且驾驶人仍在驾驶座位上时,严禁紧贴、拽拉车门和脚踏车辆踏板,严禁将头、手等身体部位伸进车内,严禁站在车辆正前方或者正后方。
(四)在拦截检查违法犯罪嫌疑车辆时,应当设置警告、指示等交通标志和锥筒等安全防护装备设施;有交通信号灯的,可以提前利用交通信号灯进行拦截。
(五)对违法犯罪嫌疑车辆实施检查时,应当在被拦截车辆驾乘人员全部离车或者被有效控制后进行,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对人身和物品进行安全检查,必要时应当穿戴防护用具或者使用工具。检查时应当确定专人负责现场安全警戒。
(六)遇有驾驶人拒绝停车或者强行驶离,应当立即报告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按照违法犯罪嫌疑车辆行驶路线组织拦截。违法犯罪嫌疑车辆拒绝停车或者强行驶离时,交通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严禁站在车辆正前方、正后方或者采取攀扒车辆等危险方式逼停车辆;对于违法犯罪嫌疑摩托车,严禁采取拉拽车把、抛掷障碍物等危险方式强行拦截。除机动车驾驶人驾车逃跑后可能对公共安全和他人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以外,不得驾车追缉。对涉嫌酒驾、毒驾、醉驾以及其他严重违法犯罪嫌疑车辆,具备警力、装备优势时,可以驾车尾随,同时报告指挥中心,及时调派警力、装备实施拦截。
第十九条 在高速公路上发现危及道路通行安全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时,可以通过喊话、鸣警报器、车载显示屏提示等方式,引导车辆到就近服务区、停车区或者收费站广场接受处理。情况紧急的,在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可以将车辆引导至应急车道进行查处。警用车辆与交通违法车辆并行时,应当开启警灯、危险报警闪光灯,保持横向间的安全距离,注意前后车辆间距,确保行车安全。
第二十条 检查违法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操作规程》等有关要求执行。使用警械武器时,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交通警察执勤执法装备使用指南(试行)》有关规定。
第五章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安全防护
第二十一条 交通警察驾驶警用车辆到达交通事故现场后,应当根据现场情况,停放在距交通事故现场来车方向100米外的同车道、应急车道或者路肩上,开启警灯、危险报警闪光灯,待现场安全防护设置完成后再根据现场指挥,停放在安全和便于抢救、勘查的地点。
第二十二条 交通事故勘查车到达交通事故现场后,应当停放在交通事故现场来车方向,距中心现场至少40米外的同车道、应急车道或者路肩上。交通事故现场为高速公路的,距离不少于100米;为二级及以上普通公路的,距离不少于80米。车辆停放时,车体宜与道路呈20°至30°夹角,车辆前轮宜保持10°至20°偏转,车头朝向和车轮方向视现场环境确定。
交通事故勘查车应当开启警灯、危险报警闪光灯和车载显示屏,恶劣天气还应当开启示廓灯、雾灯、后位灯,可以使用警报器。
交通警察应当将交通事故勘查车、其他警用车辆、清障救援车等车辆作为掩体,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将大型防撞车辆作为掩体。现场掩体设置完成后,交通事故勘查车可移至便于工作和保护现场安全的其他位置停放。车辆停放后,承担掩体职责的车辆上应当撤离驾乘人员。
驾驶交通巡逻执法摩托车处理交通事故时,参照上述规定停放。
第二十三条 交通警察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情况设置预警区、警戒区,确定专人负责现场安全警戒。
交通事故现场位于弯道、下坡、隧道等影响视距路段的,预警区起点应当设置在弯道前、下坡坡顶前和隧道入口前。
第二十四条 设置预警区时应当连续使用警告、禁令、指示等交通事故处理区专用标志,设置警戒区时应当连续使用锥筒和必要的交通标志等安全防护装备设施。锥筒最大间隔不超过20米。在警戒区前端应当设置车辆闯入报警设备。根据现场需要,可以使用警戒带,采用减少通行车道数量、压缩通行车道宽度等方法降低行经现场车辆速度。在夜间或者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应当增设主动发光警示设施和现场照明作业设备。
第二十五条 在设有车道信号灯、可变信息标志的道路上,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变换车道信号灯,管控车道,并利用可变信息标志、显示屏及时发布临时交通管控、安全提示等信息,提示车辆驾驶人谨慎驾驶、减速慢行。
第二十六条 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交通事故现场,可以采取限制车辆通行或者临时中断交通的措施,对交通事故现场进行有效保护:
(一)车流比较集中的路段、路口交通事故;
(二)较大以上交通事故;
(三)急弯、长下坡、隧道内交通事故;
(四)雨、雪、雾、霾、冰冻等恶劣天气下交通事故;
(五)容易发生危险的其他交通事故。
第二十七条 因交通事故造成道路交通中断或者严重堵塞,或者交通事故处置需要较长时间,可以根据交通事故现场情况采取远程交通诱导、前置管控分流措施,必要时可以采取借道通行、交替放行等措施。
第二十八条 综合道路类型、通行条件、事故类型等因素,交通事故现场安全防护区域设置分为五个等级:
(一)一级防护:在距现场来车方向1000米外开始设置预警区,300米外开始设置警戒区。
(二)二级防护:在距现场来车方向500米外开始设置预警区,200米外开始设置警戒区。
(三)三级防护:在距现场来车方向200米外开始设置预警区,100米外开始设置警戒区。
(四)四级防护:在距现场来车方向100米外开始设置预警区,50米外开始设置警戒区。
(五)五级防护:在现场来车方向设置安全防护区域和安全防护装备设施,预警区和警戒区长度根据实际条件确定。
第二十九条 在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勘查交通事故现场时,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一般情况下适用二级防护。在夜间或者遇有雨、雪、雾、霾、冰冻等恶劣道路通行条件时适用一级防护,并在预警区放置适量锥筒。
(二)交通事故现场在中间车道的,可以根据道路和流量情况封闭中间及左侧或者封闭中间及右侧车道,或者临时中断交通,不得采取只封闭中间车道的方式设置安全防护区域和安全防护装备设施。需要实施管控分流时,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执行。
(三)在城市快速路上受客观条件限制不能按照第(一)项规定设置安全防护区域时,可以降低一个防护等级,并适当采取缩小锥筒间距、压缩车道宽度、增设掩体等方式,保护现场安全。
第三十条 在城市快速路以外的城市道路勘查交通事故现场时,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一般情况下适用四级防护。在夜间或者遇有雨、雪、雾、霾、冰冻等恶劣道路通行条件时,适用三级防护。
(二)限速60公里及以上的路段适用三级防护。
(三)已经造成通行缓慢或者交通拥堵时,可以适用五级防护。
第三十一条 在普通公路勘查交通事故现场时,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一般情况下适用三级防护。在夜间或者遇有雨、雪、雾、霾、冰冻等恶劣道路通行条件时适用二级防护。
(二)需要实施借道通行、交替放行、管控分流等措施时适用三级防护。安全防护区域及设施设置距离可根据现场情况适当缩短。
(三)在全线最高设计时速未达40公里的普通公路上勘查交通事故现场时适用四级防护。已经造成通行缓慢或者交通拥堵时,可以适用五级防护。
第三十二条 在其他公路勘查交通事故现场时,参照适用四级防护,并适当采取缩小锥筒间距、压缩车道宽度、增设掩体等方式,保护现场安全。
第三十三条 在道路上适用简易程序快速处理交通事故时,参照本章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二条规定,根据现场所处道路环境,可以降低一个防护等级。
第三十四条 交通事故涉及爆炸性、易燃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品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协同有关部门划定隔离区,封闭道路、疏散过往车辆、人员,禁止无关车辆、人员进入,待险情消除后方可勘查现场。必要时,现场交通警察应当穿着防化服、佩戴防护用具。
第三十五条 复勘交通事故现场时的安全防护参照本章规定执行。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六条 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制定交通警察和警务辅助人员执勤执法伤亡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工作细则。
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拦截检查违法犯罪嫌疑车辆和处理交通事故,或者警务辅助人员协助交通警察履行前述职务时,发生伤亡事故的,交通警察或者警务辅助人员所属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报告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警察或者警务辅助人员死亡的,应当二十四小时内逐级上报至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政工、督察、法制、秩序管理、事故处理等部门认真分析事故原因,分清责任,查找安全防护问题,提出并督促落实整改措施,及时予以通报。
第三十七条 交通警察或者警务辅助人员在执勤执法过程中重伤或者死亡的,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警务督察部门组织调查,存在下列情形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和《公安机关实施停止执行职务和禁闭措施的规定》等规定,责成当地公安机关追究相关责任人及其所在单位领导责任。
(一)不按规定佩(携)带、使用安全防护装备,不按规定设置现场安全防护区域及装备设施;
(二)不按规定配备安全防护装备;
(三)安全防护装备、设施损坏,未及时报告、维修和更换;
(四)不按规定组织开展安全防护教育培训;
(五)不按规定开展监督检查或者发现安全防护隐患不及时整改;
(六)迟报、瞒报、漏报事故。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定义:
(一)安全防护:是指为保护执勤执法安全,对人员、物品和道路环境采取的交通组织、控制措施、技术手段的总称。
(二)警戒区:是指现场划定的禁止无关车辆和人员进入的区域。
(三)预警区:也称缓冲区,是指位于警戒区来车方向上游,对来车进行警示并限制行车速度的区域。
(四)掩体:是指为保障执勤执法安全,以车辆、道路设施等实物或者通过交通信号等手段,构筑的安全屏障。
(五)尾随:是指紧跟违法犯罪嫌疑车辆或者人员,并与之保持安全距离。
(六)追缉:是指驾驶警用车辆,开启警灯、使用警报器,紧追违法犯罪嫌疑车辆或者人员,并通过喊话等方式责令违法嫌疑车辆或者人员配合管理。
(七)普通公路:是指高速公路以外的其他等级公路,包括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
(八)其他公路:是指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以外的公路。
第三十九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条 本规定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施行。2014年7月3日下发的《交通警察执勤执法安全防护规定(试行)》同时废止。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 jubao-mail@foxmail.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