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
信阳是一个地级市,地处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东连安徽,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也是*南北地理、气候、文化的过渡带。
信阳是*宜居城市、**幸福感城市10强、**旅游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级生态示范市、*绿色经济十佳城市、*双拥模范城市、*森林城市。
地势地貌
信阳地势南高北低,是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别山构成的豫南山地,周边群山环绕,面积近700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6.9%。两山首尾相接,连成一体,蜿蜒于豫鄂边界,是江淮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大别山在信阳境内长约200千米,占豫南山地的80%;东段山脊高峻雄伟,海拔在千米以上,西段宽阔低缓,以千米以下低山为主,间有丘陵分布。桐柏山在信阳境内69千米,占豫南山地的20%,山势高峻陡峭。其中大别山—金刚台(海拔1584米),为信阳境内*峰。中部是丘陵岗地,位于豫南山地以北,明港、寨河、固始连线以南,海拔50—100米,面积7000多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8.5%。由于受淮南水系的强烈切割和冲淀,形成高差20—40米的丘陵起伏,岗谷相间的形态组合特征。此区梯田层层,河渠纵横,塘堰密布,水田如网,酷似江南风光,是信阳的粮食生产基地。北部是黄淮平原和洼地,面积4000多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24.6%。其中平原海拔30—59米,面积占*总面积的17%;洼地海拔22—35米,主要分布在淮河两岸,面积占*总面积的7.6%。
旅游景点
灵山寺
灵山寺始建于北魏孝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距今有1500余年历史,为佛教传入*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其地山势奇伟,林木葱茂,寺宇掩藏。千年古刹灵山寺旁依少华山,唐朝起寺院改为“灵山”。该寺地处豫鄂两省之间,是官营建的寺院之一。信阳灵山寺初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713年)皇姑故后,圣上前往降香,封为“国庙”。相传唐朝有一县令弃官出家,长途跋涉,到印度学习佛法,学成后返回灵山寺传经-。唐玄宗时曾-为国庙。北宋·仁宗年间,有灵然禅师上奏圣上,国母信仰佛教,批该寺三年公粮(每年两万七千两银子)重新进行修建,宋元祐二年(1087年)复修,明朝人张仲简有碑记。元朝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又重建,至正八年(1349年)由陈大用任主持。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往该寺降香,敕封住僧为金碧禅师,改名“圣寿禅寺”,并亲题匾额。同时还赐给这座寺院“半副銮驾”、金瓜、钺斧等仪杖,寺脊上装有龙头凤尾,称为“皇庙”。
金刚台*地质公园
金刚台*地质公园是大别山脉在商城县境内的一部分,是2005年9月28日经国土资源部组织*评审通过的验收,也是信阳市*一家*级地质公园。金刚台*地质公园总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为中低山、丘陵类型。金刚台雄踞在公园的东南部,因山体形似金刚而得名。为河南省境内大别山的主峰,海拔高度1584米。金刚台*地质公园总面积276平方千米,分为金刚台和汤泉池两个园区。西河、猫耳石、金刚台、东河、汤泉池、石鼓寨、银降沟7个景区。公园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地层内赋存的丰富地质信息,为反演造山带的形成、演化过程,再现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的壮观景象提供了理想场所。公园地质遗迹景观可分为典型地质陂面、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地质灾害遗迹景观、地质工程景观、典型矿床及采矿遗迹景观等6大类20小类,其中主要为火山岩、火山机构及火山岩地貌、花岗岩地貌、汤泉池地热温泉及汤泉湖水体景观等;人文景观主要是红色*遗址。滔滔淮河水,孕育了一个个美丽的历史故事,巍巍大别山,造就了一处处神奇的地质景观。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 jubao-mail@foxmail.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