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读gai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3年12月—前202年1月)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战争背景
主词条:楚汉之争、成皋之战、鸿沟之约
公元前203年(汉高帝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对楚兵发起骚扰,断其粮道,这时候钟离昧正被汉军围困,项羽率领军队狙击了彭越后返回援助。[1]这时,齐王韩信开始率领军队对楚军发起攻击,项羽开始感到害怕。于是,双方进行了历**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2]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
垓下之战
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之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张、陈二人认为“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建议“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刘邦于是采纳二人建议,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由于韩信及彭越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刘邦在固陵被项羽打败。
刘邦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合围了刘邦。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张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战争起因
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战争过程
汉军攻楚
韩信垓下五军阵图(武备志)
公元前203年十月下旬(汉高帝五年,十月为岁首),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
刘邦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汉军由韩信统领,共计三十万,分为五个部分,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楚军由项羽统领,共计约有十万。韩信先率前中军与项羽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韩信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
战争结果
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
刘邦安葬项羽于谷城后,就返回定陶,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其军权,并于正月徙封韩信为楚王。[11-12]公元前202年(汉高帝五年)二月甲午日,刘邦称帝于汜水北岸,建立西汉王朝。(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也即汉高祖五年的第1个月为十月,接下来为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二月为当年的第5个月。)
战争评价
垓下之战,汉军适时发起战略追击,*调集援兵,*不到的时间便全歼十万楚军,创造了*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 jubao-mail@foxmail.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