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无法实现的理想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
乌托邦的原意
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是没有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e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是一种理想国,并非一个真实的*,而是一个虚构的国度,有着至美的一齐,没有纠纷。
现代解读的乌托邦跟摩尔最先建构的乌托邦*已经不是一回事,现代日本或欧洲*所提出的乌托邦概念,其实是指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但是马克思的理念是反对按工作比例计酬,马克思主张由*强制的资源均配,乌托邦是反对*管控甚至是无*主义,跟马克思那套*相反,但现代主流媒体却仍然把两者捆绑在一起。
乌托邦简介
《乌托邦》分为两部分,*部讲述“最*的*制度”,主要是批判欧洲的时政;第二部则介绍了一个理想的乌邦托社会。莫尔采用巧妙的叙述手法,在书中他只是一名转述的听众,而真正讲话的是一名叫拉斐尔·希斯拉德的船长。这名船长不仅博学多才,而且曾访问过许多制度优越的*,他认为“我们的城市、王国以及不同民族和人种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用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乌托邦社会的经济基础
乌托邦是拉斐尔曾经旅行过的一个岛屿,这个岛最初曾与大陆相连,在乌托普国王征服此地后,才开凿运河,使岛屿跟大陆脱离。全岛共有五十四座城市,首都叫作亚马乌罗提。在城市之间分布着农村,村落里都有适宜的农场住宅。
乌托邦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生产力也主要集中在农村。农业的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耕地归全体所有,并配有农具。*规定市民需要轮流搬到农村去居住,参与农业劳动,成为农业人员。他们职务是耕田、喂牲口、砍伐树木等农业劳作,为*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转。农业人员耕种满两年后,就可以返回城市,因为城乡的住户都处在流动中,所以他们无需担心没有地方住。
乌托邦的社会风俗
乌托邦里没有游手好闲的懒汉,也没有不劳而食的寄生虫,除了那些需要进行各种学术研究的人之外,*适龄劳动的男女都要参加劳作。如果研究人员辜负了人们的期望,长期不出成果,而有些人在业余专研上却取得了突破,那么他们将取代原先被指定免除劳动的人员,享受专心科研的待遇。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 jubao-mail@foxmail.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