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梯田建于多少年?
“千种古规由哈尼先祖定下,千层梯田由哈尼先祖造出,台台梯田是哈尼发家的宝贝,诺玛阿美是哈尼永远的家乡……”对如今的云南哈尼族人来说,千年的梯田不仅是赖以生存的饭碗,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实践。
秋天的哈尼梯田,稻谷金黄,烟笼雾锁。层层叠叠、蜿蜒而上的梯田如天梯倒悬。
哈尼梯田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
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有1300多年历史,2013年6月22日,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唯一一个以民族命名、以农耕稻作文明为主题的世界活态文化遗产。2018年12月,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古老文化的魅力从此揭开面纱,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在申请世界遗产的理由中,哈尼梯田的意义被这样表述:千百年来农业文明在极为有限的自然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极致与巅峰,其展现的世界观在今天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我们这个民族是很敬畏自然的”,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朱文珍告诉记者,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哈尼族始终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在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生活环境,因此呈现出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表示,这种“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较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彰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哈尼梯田顺应地势、因势利导,山顶种树涵养水源,山坡梯田种养结合,山下坑塘截污减灾,这是一种传统农业耕作‘道法自然’的生产方式。”张惠远认为,哈尼族生活观念中“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态文化,使梯田的绿水青山一脉相承,被世界所认可。
守好千年遗产,需要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前些年,梯田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固守着“老本”。作为世界活态文化遗产,一旦传承千年的稻作体系崩塌,对哈尼梯田来说,可能会是毁灭性的打击。
阿者科村是传统的哈尼族村落,有160余年历史,是哈尼梯田遗产区5个申遗重点村落之一。村里留存的60余栋传统民居“蘑菇房”,被专家认为是元阳县保存最为完好的哈尼族建筑群。
几年前,阿者科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属元阳县典型贫困村,且“空心化”严重,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难以为继。全村64户479人中,有一多半劳动力在外打工,有的村民甚至还将传统民居出租给外地经营者,自己搬出村寨。研究人员在调研报告中写道:“如果不尽快改善该村经济状况,未来有很大的弃耕可能,劳动力外出打工,下一代进城读书”。
为了改变当时的现状,2018年1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团队应元阳县政府邀请,为哈尼梯田旅游发展作战略规划,规划完成后,团队专门为阿者科单独编制了“阿者科计划”。
这个计划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旅游开发模式,对村寨进行整体改造并统一向游客收取费用,收入归全体村民所有。
但由于许多村民不会说普通话,文化水平较低,如没有专业人员的帮助,仅靠村民自身,也很难使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为此,保继刚教授随即派出技术人员协同县政府派出的青年干部,出任村长,指导村民执行“阿者科计划”。
他们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管理、售票、检票、清洁、向导等9个就业岗位,其余农户则经营农家乐餐馆、织染布艺体验、野菜采摘、哈尼家访、梯田捉鱼、哈尼婚俗表演、红米酒品尝等旅游项目。
为保护蘑菇房和梯田,“阿者科计划”划定了4条底线:不租不售、不引进社会资本、不放任本村农户无序经营、不破坏传统。在公司与村民签订的旅游合作协议中,梯田的维护管理作为一条重要内容写了进去:村民负责景区内梯田的正常维护,并按季节耕种、管理、收割;崩塌的梯田要及时维修,保持梯田原有景观;不得随意撂荒梯田,不得随意在梯田种植水稻以外的作物。
“阿者科计划”强调了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对梯田的种植维护。其中,根据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对梯田的种植维护情况,给予70%的分红;根据是否在村里居住及是否保留户籍,给予30%的分红。
村民高烟苗告诉记者,今年3月,他把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平均每月能增收2000至3000元。现在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每月还能得到“阿者科计划”的分红。
“作为一项农业文明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对环境进行治理,也需要留住人来耕种梯田。”在朱文珍看来,村民就是梯田的一部分,是森林的一部分,是资源的拥有者和保护者。没有他们,哈尼梯田也就不复存在。
千年遗产正被现代元素激活
作为千年的农耕文明,稻作梯田红米稻是元阳县当地村民的主要种植作物。但一年仅收一季的生长周期,注定了红米的年产量偏低。
大鱼塘村民李正福告诉记者,他的家里共有2.5亩地,以前亩产的300多公斤红米稻是全部的经济来源,收入确实偏低。“过去每公斤收购价只有2至3元,但自从县里的电商产业园建起后,每公斤集中收购的价格达到7元”。
此外,为了把人留住,增加村民收入,元阳县将哈尼梯田的保护利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品牌打造相结合,推广“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粮渔共作、强农富民”的“稻鱼鸭”种养模式。
李正福表示,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后,他将土地流转给养殖公司,每亩可获1200元;帮养殖公司打理日常事务,每月可获3000元工资,并且他还将闲置房屋出租给养殖公司,每年可获3.8万元租金,年收入大幅度提高。
另外,当地又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打造“稻鱼鸭”综合种养连片示范点13片两万亩,全县发展良种繁育基地1000亩,筛选梯田红米品种42个,试养台湾泥鳅50亩,新街镇黄草岭、大鱼塘建成全国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基地。
哈尼梯田农产品配套的产业链也在进一步延伸。目前,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鸭蛋等稻渔综合种养相关农产品已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伴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陡然上升、旅游文化的急速涌入,哈尼梯田也在试图走出新路径。但这种急速的“变脸”,是否会使固有的道法自然受到冲击?是否会让绿水青山受到威胁?
云南省红河哈尼梯田早在唐朝初期就有了。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 jubao-mail@foxmail.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