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历史原型?
花木兰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位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关于这个人物的历史原型是有争议的。其实在古代很多纪录、县志等都有记载类似的人物,但是各处记载存在很大的分歧,给人感觉有虚构和文饰的成分。
最出名的关于花木兰的文学作品,就是古乐府《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只有300多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首诗相信很多人都学过,大家也都背过。
花木兰的谜题还有很多,争议也有很多。木兰生活的年代,有北魏、隋唐之说;姓氏有花、魏之说;籍贯有河北完县(顺平)、河南商丘之说,且相互否定,再加之其故事又不见任何正史,就很难确定史有其人。
花木兰的原型,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是《河南通志》中记载的一段历史,“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乡人为之立庙。”
关于花木兰的结局也有很多争议,在最多人接受的结局里,花木兰归乡嫁了户好人家并与父母颐养天年。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花木兰被北魏皇帝看中了,直接成为了一名妃子。
不管怎么说,古代这种替父从军的故事,是真的有可能发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男丁又缺少,很可能有女子乔装从军的事。但是,这样的女子不一定只是一个人,也不一定就叫花木兰,更不一定有那么复杂的传奇情节。
关于花木兰的影视作品也有很多,除了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之外,赵薇也曾经拍摄过电影《花木兰》,拿下了8100万的票房成绩,还是不错的。
花木兰的原型,大家普遍认可的说法是《河南通志》中记载的一段历史,“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乡人为之立庙。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被称为“乐府双壁”之一的《木兰诗》,流传了数千年,经久不衰,几乎家喻户晓。而那位从织布机前站起身、毅然奔赴战场的姑娘—花木兰,就成为我们历代人们心目中的巾帼英雄。
“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花木兰在最早诗歌中其实只有名字而无姓氏。直到明朝戏曲家徐渭在短剧《四声猿》中写了一折《雌木兰替父从军)给木兰冠姓“花”。他的理由非常简单:因为“木兰”是一种花的名字。
我们现在读到《木兰诗》,最早见于宋朝的《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竹庄诗话》等典籍中。但在被收录前已经在民间传唱甚久。宋代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说,《木兰诗》是他从南朝僧人智匠的书里抄来的。由此推断,《木兰诗》应该至少在南北朝的时期就已经存在。诗中有“黄河”“黑山头”“燕山”等北方地名,可以将故事的源头锁定在北朝。“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再联系诗中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等长期作战的情节,猜测花木兰的“国籍”,最有可能的是北魏。
确有其人不过,木兰其实姓朱,是西汉人,出生于今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镇大城潭村。黄陂朱木兰,有文献、实物、口传三重证据。明人焦绂在其《焦氏笔乘》中说:“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题解》之缺。”
清代《康熙黄陂县志》载:“木兰,本县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 jubao-mail@foxmail.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发表评论